10月31日下午,上海市时光辉副市长赴临港地区调研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地考察了海绵示范项目s7路和滴水湖环湖景观带e1区,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临港管委会和市住建委的工作汇报。市住建委副巡视员朱剑豪、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张弘,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港城集团董事长陶明昌、总经理刘朴,南汇新城镇副镇长刘军参加调研和座谈。
座谈会上,时光辉副市长对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予以肯定,并对下阶段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
1. 要高度重视水安全,结合2035规划编制深化相关专项研究。
2. 要与未来城市建设相结合,除了关注科技和产业外,还要关注生态系统建设,这不仅仅是绿化,是整个生态系统,要有理论支撑,成体系实践,“久久为功”;同时,也要关注未来城市的城市管理和老百姓的生活。
3.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关注产业化问题,市住建委要牵头研究相关的“瓶颈”问题。
4. 要考虑海绵建设增加的建设和养护成本,编制相应的定额,体现优质优价和精细化管理。
5. 要做好全市的试点推广工作,临港在扎扎实实把临港事做好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实,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城市建设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道路,也是实现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建设生态、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过去三年海绵城市试点的迅速铺开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试点城市经验总结也为下一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时市长视察上海临港海绵城市建设后提出的指示,我们认为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发展应重视以下趋势:
1) 海绵城市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原副院长谢映霞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是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并且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海绵城市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检测等相应标准规范。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潘文堂指出,海绵城市要建立以效果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机制保障是有序、安全、系统、可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2) 规划引领,深入理解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避免“为建而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要从流域区域的角度来认识海绵城市,应当首先明确海绵城市是种放眼全局、统筹兼顾的新型多维度的生态城市理念,而并不仅是一项促进民生、改造城市的市政工程;各地政府要站在更广远的角度,以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视角,审视海绵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科学论证,拿出行之有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3) 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可持续性。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普遍难题,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池州市副市长贾瑄建议,推动以效果为导向的海绵城市投资与建设样本,由“政府花钱买工程”向“政府花钱买效果”转变,中央财政可进一步加强支持引导力度。据环保在线网报道,创新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共建海绵城市,已成为我国开展海绵城市试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陕西西咸新区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沣西新城以试点专项补助资金为基础,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绿色产业金融体系创新,以股权和债权两种方式投资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
4) 强化海绵城市在大数据方面运用。城市发展理念要迅速转变过来,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高科技优势,通过统筹协作的方式撬动整个海绵城市建设支点;建立海绵城市数据库,运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使海绵城市做到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发展,既能扫除海绵城市中的管理真空和安全死角,又能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城市安全平稳运行,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5) 让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不仅要走遍全国,也要“走出去”,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等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气候多样性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不同地区的不同试点,所面临的城市生态问题也不尽相同,而试点城市能够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引领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标准并完成试点任务,充分说明了海绵城市的作用具有可推广性,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一条光明之路。因为各个地区有不同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不同地区应该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规划建设目标和策略,以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比如,武汉要重点解决内涝问题,而西咸新区则应考虑干旱问题。
结语:历时3年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行,正在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变成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从局部延伸到全域、由国内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