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油气管网行业在“智变”浪潮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深入分析智能技术应用、规模拓展、模式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其对管道行业整体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参考。
一、引言
在能源领域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油气管网作为能源输送的关键脉络,正经历着一场由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的深刻变革。从智能技术装备的纷纷亮相到行业模式的积极探索,油气管网行业在“智变”引擎驱动下,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这不仅改变着自身的运营模式与效率,更对整个管道行业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智能技术赋能:重塑油气管网运营格局
(一)智能技术装备的全面应用
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巡检、GIS地理信息系统和SCADA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在油气管网领域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行业向智能化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技术覆盖了焊接、感知、监控、巡检、数据分析全链条,实现了油气管网运营的精准化与高效化。例如,全自动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减少了人工焊接可能带来的质量波动,确保管道焊接的高质量与稳定性;无人机巡检能够快速、全面地对管道沿线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突破了传统人工巡检的局限性,实现了对管道设施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
(二)核心技术突破助力管网智能化
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大型天然气管网仿真系统等成果的首次亮相,彰显了我国在油气管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管网仿真工业产品的空白,保障了能源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智能管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而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的研发成功,则有效提升了对管道本体损伤及应力状态的识别能力,为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油气管网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三)智能技术对管道行业的影响
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与突破,不仅改变了油气管网的运营模式,更为整个管道行业树立了智能化发展的标杆。促使管道行业从传统的依赖经验与人工操作的模式,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方向转变。激发了管道企业加大在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投入,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了管道建设与运营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管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规模与数智化并进:构建坚实的能源输送网络
(一)油气管网规模的持续扩张
我国主干油气管网总里程超10万公里,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至目前的3940亿立方米,增幅达76%。广东、浙江、甘肃、福建、海南等省级管网融入“全国一张网”,中俄东线、川气东送二线等战略性工程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21万公里左右。“全国一张网”的加速形成,有效消除了油气基础设施“硬瓶颈”,提升了油气供应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二)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管网发展
在油气管网规模不断刷新的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为管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对管网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管网的运行状态,提前预测和处理潜在问题,优化输送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管道运行情况,合理调整油气输送计划,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管网的运维管理更加高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了油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规模与数智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油气管网规模与数智化的协同发展,对于管道行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规模的扩大为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应用场景,促进了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又为管网规模的持续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大规模管网的安全、高效运行。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了管道行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模式创新:开拓管道行业发展新路径
(一)低碳化与绿色化新业态培育
油气管网行业在稳步推进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低碳化、绿色化能源管输新业态。有序推动管道输氢、氨醇管道输送等新业态发展,构建“油、气、氢、氨”多能互补的输送网络。这一举措不仅符合“双碳”目标要求,也为管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管道输氢有望成为未来氢气大规模输送的重要方式,拓展了管道行业的业务领域。同时,加快深海油气勘探与海底管道建设,如南海、东海区域的资源开发,进一步提升了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为管道行业在海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多介质输送体系拓展管网边界
行业不断拓展多介质输送体系,推动氢能、CCUS、绿色甲醇等新型能源管输技术研发。据预测,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1亿吨,CCUS潜力将达到10亿吨,多种介质灵活储运将大大拓展管网边界。这将使管道行业从传统的油气输送向多种能源介质输送转变,开启行业增长“第二曲线”。例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管道将二氧化碳输送至合适的封存地点或利用场所,为管道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三)绿色技术研发引领行业变革
管道行业注重绿色技术研发,通过攻关管道新型材料与高效建设技术,引领管道工程技术重构。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高性能、耐腐蚀、环保型的管材,能够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打造智能化设计平台,研发管道全工序智能施工系列技术装备,创新引领管道“工程技术重构”,带动管道建设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管道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满足能源输送需求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面临挑战:制约管道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数据标准与整合难题
当前油气管网数字化、智能化面临数据孤岛与标准化不足的问题。不同装备、系统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差异大,跨平台数据整合困难,导致“信息孤岛”问题长期存在。这使得数据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难以实现对管网系统的全面、准确分析和优化决策。例如,在管网运维过程中,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无法有效融合,工作人员难以获取完整的管网运行信息,影响了运维效率和质量。
(二)智能化技术应用深度受限
智能化技术在勘探开发环节虽有试点,但在管网运维、风险预测等场景的成熟应用仍不足。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设备的覆盖率不足,部分区域仍依赖人工操作,实时监控能力受限。这导致管网运营过程中,对一些潜在风险的预警和处理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管网的安全运行。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复杂环境下,由于设备覆盖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管道的腐蚀、泄漏等问题,增加了安全风险。
(三)数字孪生体建设缓慢与数据安全问题
目前管道智能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数字体不完整、不连续,无法有效利用。数字孪生体建设较为缓慢,难以实现对真实管网的精准映射和模拟分析。同时,管网数字化涉及大量敏感数据,需应对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现有加密技术和防护体系仍需升级。这些问题制约了油气管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对管道行业的信息安全和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
六、应对策略:推动管道行业持续发展
(一)统一数据标准与加强整合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应加强数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数据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完整的管网数据体系,为智能化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数据标准和经验,结合我国油气管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行业的数据标准规范,并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二)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加大对智能化技术在管网运维、风险预测等场景的应用力度。提高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设备的覆盖率,实现对管网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同时,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管网运营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开发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管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管道腐蚀、泄漏等故障的预测模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
(三)加速数字孪生体建设与强化数据安全
加快数字孪生体建设,通过收集真实的管网数据,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管网的虚拟仿真和动态监测。在数字孪生体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工况下的模拟分析和优化决策,提高管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加强加密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数据防护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备份恢复和应急处理,确保管网数据的安全可靠。例如,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设置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安全审计等。
七、结论
“智变”引擎驱动下的油气管网升级,为管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智能技术的应用、规模的扩张、模式的创新都推动着管道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然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标准、技术应用深度、数字孪生体建设以及数据安全等诸多挑战。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加速数字孪生体建设和强化数据安全等系统性措施,管道行业有望突破困境,加速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产业升级,在能源领域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资料:
2.参考文章:“智变”引擎驱动油气管网升级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