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在斜三地块开先河探索了土地批租形式改造旧区,拉开了大规模旧改的帷幕。
30年后,上海完成最后一块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宣告了上海大规模旧改的胜利收官。
回顾上海30年的旧改历程,层出不穷的创新与探索背后,离不开参与旧改工作的征收工作人员与街道居委干部的智慧和汗水。
今天,和小编一起回望30年来那些奔走在平凡日子中的闪光背影以及旧改过程中的好做法。
1►
打通思路,创新体制机制
回顾上海过去30年大规模旧改的历史,会发现在推进旧改过程中,从未停下创新探索的脚步。
从“土地批租”到探索“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解困纳保”的旧改机制,“阳光征收”一直在路上。
在旧改问题上,往往会遇到许多历史原因及其他客观因素,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换位思考,如此一来看问题的视角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旧改越往前推进,留下的就是越难啃的“硬骨头”。
在黄浦区余留体量最大的老城厢福佑地块,经相关部门沟通研究,发现该地块涉及大量保留保护建筑。
通过在风貌保护、城市规划、资金平衡等关键问题上,充分发挥市区联动机制,最终福佑地块项目顺利启动实施。
旧改是一项百姓心系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拓展思路,聚焦重点地区,统筹平衡好资金、房源、队伍等关键要素整合力量,才能实现旧改项目“短平快”高效推进,可持续发展。
2►
处处为人民,事事为人民
2021年,黄浦区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党总支书记杨传杰始终秉持一句话:至刚依法,至柔用情。
在这些年的旧改工作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老夫妇将自己的老房出租给租客做水果店,在得知征收消息后,还给予租客资金补偿。但租客脱口而出一句“征收款要给我一半。”让这对老夫妇倍感寒心。
得知此事的杨传杰第一时间“站出来”,不但及时解决了老夫妇与租客之间的矛盾,还组织公司的志愿服务队帮那名租客联系寻找新的店面,降低搬迁损失。
仅用172天实现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离,这是上海中心城区成片旧改以来的记录。
带领居民刷新这个记录的人,就是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
徐丽华至今扎根宝兴居民区15年,她见证了这里的每一处变化,也与居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旧改启动后,每天她都要和居民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弄堂地方小,就站在室外的绿地里谈,居民们一拨一拨地过来,徐丽华常常是从早谈到晚,有很多次嗓子哑到发不出声音,但还是要不断地讲,只为了居民们充分理解政策,配合旧改搬迁。
对于旧改的民心工作,曹家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洁有一套自己的法则。
“聚民智借民力”是推进旧改的一把“金钥匙”,团结凝聚推动更多居民从“要我改”变“我要改”、从“慢点搬”变“早日搬”。
只要把旧里群众当亲人,以服务为纽带,搭起“连心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一定能够让民心工程深得百姓心。
“平等交流”“换位思考”……各部门、各社区干部无时无刻不在奔忙着。
旧区改造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群众生活。但在旧改推进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抓重点、破难点、攻痛点,把旧改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拥护的过程。
旧改拆的是房
搬的是人、迁的是家
但搬不走的
是人民和干部
之间的“鱼水情深”